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标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具有丰富的经济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谱写中华文化传承发展新篇章。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守护文明根脉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加强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
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让文化遗产绽放时代的光彩。完善体制机制,广泛凝聚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发展合力。构建政府支持、地方协调、公众参与的多方社会主体参与、联动合作的共创模式。鼓励和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发挥技术研发、市场分析、投创资金等方面优势,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活化利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化利用文化遗产是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关键。以赓续文化精神内涵和保护文化特色为前提,找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充分展现文化遗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让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活起来。注重文化遗产文创产品研发。文化创意是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的动力源泉。文化遗产蕴藏丰富的文化价值,应深入挖掘文化核心价值与理念,通过创新性开发将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价值转化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文化创意产品,增强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
以产业化发展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注入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的重要作用。要以文旅产业为载体,积极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遗产的文化育人作用,提升文化遗产的价值阐释、资源利用、效益释放等多重价值。
文化遗产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石,要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以产业化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注入新的活力。以数智技术推动产业升级。数智技术是助推文旅产业发展的关键,要锚定全域旅游数字化均衡发展的目标,明确产业发展方向,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通过数智技术实现文化遗产数字化赋能,积极推动文化遗产资源多媒体传播呈现,赋予文化遗产全新的呈现方式。利用科技延伸产业链条。顺应目前文旅产业呈多元化发展态势,积极探索视觉智能、光场技术、元宇宙、AI(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技术)、全息影像等技术在旅游场景的应用,扩大智能场景边界,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双向赋能,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以跨界融合赋能业态创新。以创意研发为方向,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多元场景跨界融合,创新“文化遗产+演艺”“文化遗产+研学”“文化遗产+康养”“文化遗产+节庆”等文化遗产旅游新业态,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创新业态,推动文化遗产由“资源”向“产品”转变,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场景重塑。
以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遍布中华大地的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代表着中华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展现对世界各国文化精髓的广泛汲取与借鉴。文化遗产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风貌,以文化遗产为媒介,正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载体,要以此为载体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展现给世界。
推动文化遗产“走出去”,是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内容。树立文化交流理念。要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积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领域的国际合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以文化融合之力,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中国形象。善用现代传播媒介推广文化遗产。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形成线下线上多种媒体发力,构建多元立体的文化遗产推广宣传矩阵,通过丰富的传播渠道将文化遗产推广向世界。深挖文化遗产价值。充分借助艺术展览、地方节庆、戏剧表演等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节庆活动,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元素融入其中,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发大众的情感共鸣,展现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
(作者单位:沈阳市委党校)